增长黑盒的第一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次听闻范大出了新书 – 《增长黑客实战》,我第一时间就到京东上预定了。收到书之后,我不顾公司倒闭的风险,翘班一天,通宵读完,收获颇多!现在,我想把自己的一点总结和感悟分享给大家。这个读书笔记分为三篇,对应增粗基础,增大团队和增长业务,这是第一篇。

增粗基础篇:检验商业计划

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是一切增长活动的根基。如果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那再厉害的增长黑客都无法逆转公司的颓势。我对本书开篇的一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如果你想造出银河系,那么你最好先造出太阳。”最有价值的永远不是创意,而是商业探索的方法论和执行力。我们脑海里所谓“改变世界, 颠覆行业”的伟大创意,有时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

把一个点子变为成熟的商业模式,需要分成三步

1.把握用户需求,合理切入市场

寻找用户需求,挖掘痛点,说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差事。之前看到过一个很好的例子,抓准用户需求,快速切入市场,成为独角兽:剃须刀片订阅,5年成就10亿美元生意。

1.1如何寻找需求?

寻找市场切入点的最好方式就是先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再去做用户调研,验证这是否具有普适性这要求我们对某一个市场或者某种产品特别熟悉,自己就是重度用户。比如Dollar Shave Club的CEO在创业之前就一直在使用各种剃须刀片,对这种产品十分了解。Google、百度、知乎、淘宝、京东、各种论坛都是探索需求的好地方。

比如亦仁大哥(他的“生财有术”小密圈你肯定听说过)的这篇文章,就给出了很好的一个示例:从0到0.1,如何从知乎神贴找到创业机会。然后,多调查一下竞争对手的产品,直接把他们用户调研的成果转化成自己的。

举个例子,你要卖套套。

第一,你必须是个身经百战的高手,才能深刻体会套套这种产品。

第二,去淘宝上抓10W数据,把市面上竞品不同规格的销量和价格都抓下来,统计出哪种颜色,材质,包装还有价格区间最受欢迎。

第三,把这些产品的评价也抓下来,好评里面找卖点,差评里面找痛点。

第四,百度谷歌一下套套这个关键词,看看有哪些排名靠前的话题,还有搜索推荐。百度搜索

第五,用工具查询一下百度推广广告都是怎么做的,看看大家的卖点都是什么。

百度搜索结果

第六,去知乎、1024等论坛抓一批评论,分析一下大家都在讨论什么相关话题。

第七,跟用户做交流,比如去知乎把安全套这个话题下所有用户抓下来,批量发私信,邀请他们做调研,在线填问卷,加微信发红包(还能顺便积累一批种子用户)。或者,你也可以付费邀请大V在知乎上提个问题:你在使用安全套时都有哪些尴尬的事?自然会有很多人主动来献上回答,这就是用户的痛点了 – 你也可以去用马甲钓钓鱼,批量刷点赞之类的。知乎搜索

很快你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对于套套的需求:戴上跟没带一样;润滑度好;能教我怎么用;急用时可以马上送到;价格实惠等等。事实上,当初大象安全套在当初就把握住了一个很好的用户痛点:不少同学啪啪啪时十分紧张,经常遇到包装撕不开的问题。因此,大象设计了一批单手就能打开的包装,火了一阵。

还有一个借助搜索引擎获得用户需求的例子,也值得一看:用Google挖掘赚钱思路。

1.2. 如何避免伪需求?

非常重要的一点,在探索用户需求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踩到伪需求的坑。范大在书中提醒了我们几个伪需求诞生的原因:

梦想情怀优先:罗永浩都熬不下去了,一般人更没戏。

过于专注技术:用户其实不在乎技术是什么,只关心产品是否好用。

放大自身需求:很多团队做了十分优秀的”效率“类App,但一直火不起来。殊不知,大多数人的需求在于”杀时间“而不是”省时间“。

感性替代理性:”感觉这个功能很好“事实上是一种错觉。

盲从市场热点:抄概念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市场真正的需求。

李叫兽这篇文章,也值得一看:【李叫兽】正常人为什么无法站在用户角度思考?

2. 快速验证商业计划,灵活转变商业模式

等到把最终的产品打磨成型再上市,那一切都晚了。当年Dropbox的创始人还没有做出任何产品,就把一段demo视频上传到网上,征求大家的评价。看到好评如潮,他才决定把产品做出来。

2.1. 如何验证商业模型

事实上,验证商业计划并进行迭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产品与市场进入契合阶段(P/MF)。范大在《增长黑客实战》中提出了下面几个能够快速寻找P/MF的方法:

精益画布:来自《精益创业实战》这本书,根据《商业模式新生代》的方法改进而来,通过一个九格的画布来进行商业模式的合理规划,得到一个理论上的P/MF定位。

精益创业-精益画布

最小化可行产品(MVP:这是来自Eric Ries《精益创业》一书中的理论,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MVP就是一个具备基本功能的原型,然后投放进市场,再逐步进行迭代,最终达到P/MF的阶段。举个例子,你做了一个网站来帮助大家抓取今日头条上最火的文章(相信对新媒体行业的同学很有用,我现在就在用)。然而,你并不需要把所有关键词和文章放进去,也不需要去优化UI,或者搞什么订阅列表之类的东西。这个网站只需要具备两个功能就够了:首先,用户能搜索特定关键词并返回对应文章;其次,文章的传播参数能够展示出来(比如阅读量和转发量)。如果市场反响好,就接着优化下去,甚至做VIP会员制都可以。这就可以从实际行动上验证P/MF了。其实,MVP的常用方法不止这一种,书中列举了十种,大家可以灵活使用:比如纸面原型,介绍视频,众筹,预售等等。

设计冲刺(Sprint:《从0到1》的作者Peter Thiel其实是不太赞同MVP的方式。相对于MVP产品漫长的反馈验证时间,Sprint更能够快速地把产品投入市场这也是Google一直推崇的方法。在《设计冲刺》这本书总结了为期5天的一个冲刺阶段:1. 找到解决问题的发力点;2.列出所有备选方案;3.挑选方案并实施;4.制作原型;5.真人测试。不去做漫长的调研,而是花一周时间,利用现有资源去探索产品方向-这种方法还是很值得尝试的。Sprint其实是Scrum敏捷开发理论中的一个步骤。增长黑客创业加速

2.2. 如何制造爆款

当然,这个世界上少有一个完全颠覆性的产品,大多数还是在现有产品上更新换代而来。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寻找的P/MF实际是建立在市场现有产品上 – 市场上已经有同类型产品了,我们的产品该从哪里切入?也就是说,这个P/MF的状态,是让用户放弃旧产品,转而使用我们开发的新产品(或作为旧产品的补充功能)。

《增长黑客实战》中提到一个公式: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换用成本。

当我们做出一个新产品时,需要考虑两点:

第一,新产品与旧产品的功能体验差距要够大。

第二,用户从旧产品转到新产品的成本(时间、金钱等)要够低。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实现一件爆款产品的最短路径。

2.3.如何学会赚钱?

很快,问题又来了:当我们找到P/MF之后,该做什么呢?当然是赚钱!建立一套合理的盈利模式是产品走向成功必要的环节。

现在,免费模式已经在大行其道,无数产品使用”交叉补贴“从免费用户身上获取利润- 羊毛出在羊身上,互联网万年不变的真理(来自《免费:商业的未来》,薅羊毛必读的方法论)。

但是相反,让用户直接付费才是证明产品价值的表现,也是投资人比较看重的地方。《增长黑客实战》中提到,让用户自愿付费有如下几个优势:

可以让我们把精力更加集中在产品本身,而不是透支到未来

让用户对我们的产品充满信心。这个在国外尤其重要:之前听过一个案例,某国内著名移动杀毒软件,试图利用免费模式占领美国市场,推广许久却没有效果。后来经过用户调查才发现,大家觉得”too good to believe“,不敢用。。。改到收费模式后,立刻大受欢迎。

持续的造血能力能够让公司保持股权集中和独立决策。

不依赖外力,持续获取增值,形成垄断,提高盈利效率。

2.4.如何灵活转型?

找到了P/MF,有了一定的盈利模式,我们还会面临新的问题:用户增长缓慢,流量难以变现,break-even遥不可及。这时候我们就该考虑转型了树挪死,人挪活。在商业上猛撞南墙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无尽的变化与动态平衡才是商业的魅力所在。

每个人都会被自己的存量思维所局限,得到的越多,就越害怕失去,从而越不想寻求改变。想要转型,我们必须用增量思维来思考 – 先看能得到什么,而不是将失去什么。勇于放弃沉没成本,才能走到更大的世界。

那么,如何判断到底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我认为亚马逊CEO贝佐斯的这段演讲十分精彩:

“我常被问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很少被问到“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很难想像,会有顾客在10年后跑来和我说:“Jeff,我喜欢亚马逊,但你们的价格能不能贵一点,或者到货时间再慢一点。”…所以我们将精力放到这些不变的事物上,我们知道现在在上面投入的精力,会在10年里和10年后持续不断的让我们获益。当你发现了一个对的事情,甚至10年后依然如一,那么它就值得你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此。

3. 建立一个健康的增长模式

个人认为,这是一名增长黑客最重要的基础,一定要打牢。增长绝对不是追求短期的利益而牺牲用户体验和产品本身的价值。我们探索的是一种能够长期持续、可以被复制的增长模式如果把公司比作一辆跑车,市场比作一个长途赛道,我们不能在比赛开始时就猛踩油门冲到前面 – 很快汽车轮胎和发动机就会承受不了压力而报废。我们需要在比赛过程中摸索出油耗最低、对汽车损害最少、同时保持车速最快的驾驶方式。赛道太长,没人可以一直踩着油门,坚持到终点就是胜利。

Linkedin以病毒式增长起家,而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病毒方式并未得到改变。“你的好友XXX获得了新工作,快来祝贺一下吧!”每当收到这种邮件,我都有一种把霍夫曼打一顿的冲动。不知道是不是该感谢微软,现在收到的Linkedin邮件频率越来越低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职场上混不下去了)。

《增长黑客实战》中指出了三种不合理的增长模式:

i. Dark pattern:利用人的心理弱点,诱导用户做一些正常情况下不会做、也不感兴趣的事,从而营造一番美好的数据假象。最常见的就是广告和实际差着十万八千里的手游广告。

今日头条

ii. 违背商业模式的业务:O2O热潮,不多说了,大家都懂的。

iii. 烧钱补贴:自从Paypal首次开创了这个模式,到今天就没有消停过。但是Paypal只有一个,外卖也只有“三骑士”还在战斗。我本身不太赞同摩拜单车创始人那句话:“如果失败了,就当是做公益了。”相反,我很支持马云的观点:要用公益的思维去做商业,而不是用商业的思维去做公益。

“更优雅地烧投资人的钱”是一种良性的增长模式公司的每一笔投入,都是为了下一步的产出。比如文中提到的Uber和猫眼电影的例子,此处就不赘述了。

说到烧钱,不得不再提一次亚马逊:近二十年来,亚马逊几乎没有盈利,2017年第一财季有356亿美元收益,而净利只有7.24亿美元(还有一半是AWS贡献的)。那贝佐斯究竟是靠什么说服投资人继续支持亚马逊呢?贝佐斯在一封给股东的信里写到:衡量亚马逊的最终财务指标,也是长期以来我们最想推动的,是每股自由现金流。也就是说,亚马逊令投资人折服的是对资本的利用效率。

书中范大指出了几个”付费增长“模式,而这些模式都建立在一个”不可能三角“的基础上:新增用户、用户留存、营收变现的对立统一。

增长三角营收新增留存

如何才能科学高效地购买增长呢?同样,书中给出了三个参考方法:

购买用户数量,前提是CAC小于LTV (财报非常好看,又不会亏本)

购买增长速度,牺牲短期营收,可以使CAC大于LTV(用资本购买垄断效应)

购买流动性,促成更多交易,注重双边市场活跃度而不是静态指标(比如Uber)

当然,生搬硬套这些策略是不可取的,我们要根据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来采用最科学的增长方式。增长黑客鼻祖Sean Ellis曾经提出过一个初创公司金字塔:

growingIO图片

(盗一张GrowingIO的图吧!)

个人理解,前两个阶段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用户粘性上,而不是砸大价钱去买用户数量和增长速度。只有当产品打磨成型,具备高速增长的潜力后,再花费大的精力到市场推广上。

说到健康增长这个话题,我想讲一个亲身的感受。最近,我在用一款视频剪辑工具,叫做”爱剪辑“,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号称是中国最好的免费视频剪辑软件。它的功能非常不错,上手也简单,现在已经有了一大批用户。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软件利用了不少增长黑客和病毒营销的模式(包括微信分享解锁功能之类的)。但这个软件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初它为了推广自己的品牌,会在每个用户剪辑完成的视频中强行加入一个片头和片尾,带着自己的LOGO。这在品牌成长初期,是一项能够高效扩大影响力的方式,种子用户也不会在乎这些。但现在它的用户基数很大了,早就过了那个病毒增长的阶段了。从去年开始,网上已经有不少声音希望能够付费去掉这些推广信息,可直到今天,这些东西还是没有去掉的迹象。仅凭这一点,就足够使不少用户流失了,比如我。

我在想,如果它能出售VIP会员,去掉片头尾广告,我会毫不犹豫购买。如果再加上一个模式,分享给好友购买会员,大家都可以获得新功能解锁 – 我想这个传播效果应该比强行植入广告要好得多。

本章最后一个部分,范大起了这么一个十分深奥的标题:

增进认知,优化价值传递

我来简单的解释一下:做传销成功的核心是什么?没错,自己先要信了。创业也一样,你想让别人认可你的价值,就必须先让自己认可自己。如果你都不愿意用自己的产品,怎么可能让别人去用呢!

想给别人洗脑,先要把自己洗了!

文章的最后,总结一下如何夯实增长的基础,让自己“增粗”!

把握准确的用户需求,排出伪需求的干扰

利用多种方式快速验证满足用户需求的新模式(即公司的商业模式)

寻找合理的路径,集中力量打一点,制造爆款产品

找到公司的盈利模式或者流量变现的方式

若发展不顺,适当进行公司的转型

建立起长久、健康的增长模式,始终保证产品的核心价值

附图一张,画工粗糙,见谅:

增长黑客模型流程